醫學院畢業後,選擇了「麻醉科」,成為「開刀房中的內科醫師」;這個頭銜,是當時的麻醉科學長孫醫師說出的,成功地吸引我加入麻醉科醫師的行列。因為,「有書可以讀,又有技術可以操作」,相當符合我的性格。
在開刀房的歲月,將近二十年,工作的繁忙不在話下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接手慢性病患的手術:高血壓病人因需要洗腎而至開刀房進行人工血管的手術;糖尿病病人因傷口感染到手術室來截肢…,這些畫面讓「年輕氣盛」的我對西醫系統「控制而無法療癒」有著批判與失望。也漸漸地接觸了另類醫療與身心靈療癒。也因爲自己同時也進行自己的身心靈療癒,或許因為不再年輕而無法氣盛,但卻體會明白,「世間萬物的存在,皆有其必然與價值」,西醫系統與非西醫系統,也是「二元共存」態。
非預期地,在2007年開始與開刀房漸行漸遠至今。
設立解樂診所,正式掛牌,在申請開業時,既不是內外婦兒科,也非眼耳鼻喉皮膚科,只能勾選「其他」科,不使用西醫系統的藥物,一開始就操作源自於德國,有兩百多年的「同類療法」,在台灣有另一個名稱:順勢療法。
「解樂」這名稱,是恩師吳易翰命名的,我個人延伸其意:
解除身心痛苦,重拾快樂
解讀困惑疑惑,明白快樂
解藥提供協助,建構快樂
解樂雜貨店,是另個「想像」,在日劇「解憂雜貨店」播映時,小助理們,把兩者串連起,另有趣味,也有意函;解憂雜貨店,何嘗不是進行著療癒?!
在解樂雜貨店,所有販售的商品,都不屬於「醫療」層級,都是「食品」,包括同類療法糖球,就像「雜貨」般。
但這些「雜貨」,卻是我常年在進行另類療癒時,逐漸架構起來的「療癒商品」。
就這樣,從「解樂診所」到「解樂雜貨店」,2021年的我,展開了另一段新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