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遊戲時間,突然傳來了一個很大的聲音:「H,這是我先拿的。」

原來是L先拿的積木被H拿走了。
H:「我也很想玩。」 L:「我不要,我要自己玩。」
L見H遲遲不把積木還回,L便生氣推了一下H。

   

通常在孩子沒有造成危險的情況下,老師不會馬上介入調解,會優先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和對方溝通,也順便觀察孩子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下會如何表現,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特質,若是孩子的情緒變重了,老師便會搭起橋梁協助雙方的溝通。

   

老師先分別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?確認事發經過與剛剛觀察的相同。

老師告訴 H:「如果我突然拿走你正在玩的教具,你會開心嗎?」
H:「不開心。」
老師:「你可能會覺得心裡不舒服,可能會覺得生氣,L現在就是這樣的感覺喔!」
老師也告訴 L:「我知道你的積木被拿走,你心裡不舒服,你有清楚的告知對方我不想分享、我要自己玩,這樣子很好,若是發生這樣的情況,老師可以協助處裡,如果因為生氣就推打別人,有可能會讓對方受傷喔。」

現在我們一起討論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?

H 想起平常老師跟媽媽都會告訴他,如果想和同學一起玩可以怎麼做。
H:「我可不可以一起玩?」 L很大方的說:「好啊。」

   

在團體生活中,一定會和同儕有想法不同的時候,要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執中,找出與他人溝通的方法,在一次又一次的協調過程中覺察及了解自己的情緒,例如:玩具被拿走了我感到生氣,我可以如何處理;同學現在不想跟我玩,我感到難過時,我可以如何協調。

這些都是孩子在團體生活中才有足夠的機會去練習。

在這之後過了一段時間…..自由探索時間,兩人又發生了玩具爭搶的事情。
但這次L率先提出:「我拿一些給你,你在旁邊自己玩……」
H:「好!」

是不同的方法,且這次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呢!❤️

  

♡ 想了解更多,請與我們聯絡 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