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同步刊登於A Small but Real Family歡迎來留言給我唷

 


我前幾天看到一篇教養文章,大意是:
當大人對孩子說「侯~~~~你再這樣媽媽就要生氣囉」
就是把自己管理情緒的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

我想想挺有道理的
為什麼我要因為小孩做了一件事或沒做一件事生氣呢?
為什麼小孩要為了不讓我生氣而去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呢?

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了前陣子的個案

熊媽媽🐻回溯到前幾天晚上
她要孩子關電視:「不要看了」
小孩一直拖拖拖
她繼續碎念「再看我要生氣囉」
小孩央求「再五分鐘」
她說「每次都『再五分鐘』,再五分鐘你們也不會關」
然後就離開了

小孩看媽媽臉色不太好
過兩分鐘就關了電視回房間

⚡ 我問熊媽媽:「妳怎麼不關電視呢?」
🐻:「我不想高壓專制」

確實,我也不喜歡別人奪走遙控器和我的娛樂

熊媽媽在回溯這段的時候說:小孩有點緊張
緊張媽媽生氣了
看完趕快關電視
去做媽媽要他們做的事

我找到限制信念了!

⚡ :「妳要小孩自律還是要小孩看你臉色?」
🐻:「我要小孩自律」
⚡ :「那你覺得他們從這事件中學到什麼?」
🐻:「察言觀色」

這就回到剛開始提的那篇教養文章
當我們對孩子說「你再這樣媽媽就要生氣囉」
孩子可能會如我們的願,做出我們要他們做的事
但這是我們想要給孩子的訓練嗎?

我們再往前回溯
去找限制信念的根源
通常可以發現我們小的時候就從教(養)訓(練)中學會
造成別人不開心,就要道歉或阻止自己

繼續這麼做,媽媽會生氣
繼續那麼做,爸爸會發火
繼續這樣做,老師會責備

沒有順過心,生活怎麼會如意

我知道各位熊媽媽這時候很想問
「那難道我就要給孩子看電視嗎?」

這件事情要分幾個層次來討論
我常提醒自己,只要提出Yes/No question是非題
那一定是個假議題
人生沒有非黑即白的二選一
一定有更多更多選擇和作法
只是我需要提高維度和格局才想得到或看得到

同樣地
「那難道我就要給孩子看電視嗎?」
答案絕對不會是「對,給他看」或「錯,不給他看」

第一
孩子想看電視、喜歡看電視
從正向教養的角度來說
我們可以和小孩一起討論作息表
一天可以看多久、什麼節目、幾集?
要安排在放學後、洗澡後還是飯後?
經過共識擬出作息表訂出來之後
小孩就要自理生活,因為那是孩子自己和媽媽討論出來的
孩子會很尊重

作息表訂出來之後也不是不能改
隨著小孩的年紀不同、作息不同
媽媽也可以問孩子:下個月要不要調整?
下學期要不要調整?
要不要訂新的作息表

只要有作息表
小孩可以放心地看電視
不必偷偷摸摸
也不必看媽媽臉色

媽媽也不必從小孩看電視的那一分鐘起
就一直擔心自己是不是在放縱小孩
是不是罔顧他們的視力發展

這些煩惱都是多的

第二個層次
是媽媽可以想想
為什麼小孩看電視這件事情讓自己這麼焦慮

是打從心裡覺得電視很糟糕嗎?

那這就進入了以偏概全 💣思考誤區💣
因為其實很多電視節目都很棒啊
而且愈來愈多線上課程都做成影音
從螢幕獲得知識和教育已經是趨勢了

是好媽媽的包袱很吃重嗎?
是你很需要孩子的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努力嗎?
還是其他理由

這就很值得進到潛意識來看一看、清一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