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/小探老師)
 ㅤ
今年寒假,四年級的小涵帶著iPad來參加我們的營隊,因為她的寒假作業是——做一篇關於地名和地方產業特色的簡報。
  ㅤ
由於是包團過夜營隊,我們安排了指導孩子們寫作文作業的課程,像這種需要很多天才能做好的作業,我們每天都要擠時間出來一點一點完成。
 ㅤ
什麼?很多天才能完成?都已經是AI時代了,一篇報告有必要花到很多天嗎?
確實,如果降低標準,這樣的報告只需要5分鐘,畢竟AI已經很強大,以前學生即使再偷懶,都還需要Google搜尋、複製貼上,現在只需要下一個指令,20秒內報告內容就出來了。
  ㅤ
孩子顯然已經知道AI的好,她運用ChatGPT 找到了許多資料,並問我能不能直接貼上資料就好。
 ㅤ
「當然~不行~」
孩子臉上露出失望的表情,但聰明的她早就知道我不會答應了。
 ㅤ
「既然要做報告,就要寫自己的東西呀!」
這週行程有大有製墨,我們最後決定介紹蘆洲的製墨產業,加上參訪和體驗內容。
 ㅤ
「可是ChatGPT寫的資料我看不懂……」小涵煩惱的說。
「別擔心,我們一句一句讀。」
 ㅤ
帶著小涵一句一句的把資料內容讀懂,再請她用自己的話講一遍,然後重新整理、打出來,讓這份報告不只是「做完」,而是成為真正學習過程留下來的結晶。
 ㅤ
除了文字以外,照片來源也很重要。我請小涵拿掉網路上找的圖片,改用我們自己拍攝的現場照片,並且透過親身經歷補充第一手資料,因為是親眼所見、所聞、所寫,所以內容變得有價值了。
 ㅤ
它沒有AI那種老練的腔調,文法和用字遣詞也有些屬於孩童的口吻和小失誤,但我認為正是這樣,才看得出這是孩子真正努力過的作品。
 ㅤ
這份報告融合了 AI 應用書寫、實地參訪的真實記錄,以及智慧財產權與基礎學術倫理的討論,讓孩子不只是單純的交差了事。
 ㅤ
我想,這樣的過程,能夠讓孩子不只是獲取資訊,更懂得如何理解、消化,並轉化為自己的知識,這也是小探索營隊中為包團過夜的孩子提供「作業指導」真正的價值所在。
 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