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教育部的定義, 「偏鄉」指的是「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,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之學校」,意義著重在「遠」。

但我其實不太喜歡用「偏鄉」這個詞,因為「偏」的相反是「正」,講到偏鄉時,除了包含「遠」的意涵外,同時也暗示著「偏僻」、 「邊陲」、 「非中心」、 「非主流」的概念。

但誰是正?誰是偏?誰是中心?誰是邊陲?教育該有中心和邊陲之分嗎?這是我長期思考,卻還沒有找到合理答案的問題。當我帶著一些資源走進偏鄉時,我是在做公益嗎?幫助弱勢嗎?偏鄉就等同於弱勢嗎?

事實上,同樣定義為偏鄉的學校,不同學校孩子們的程度、表現、處境都是完全不一樣的,如果一開始就帶著「偏鄉等同於弱勢」的成見走進學校,勢必會有許許多多的誤解產生。而如果對弱勢又有一定樣貌的刻板想像,則這些誤解將會擴大成不諒解的裂痕。

居住偏遠的孩子,跟都市的孩子一樣可能會愛玩手機打電動,一樣可能對得到新書這件事毫無感動;有可能在課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如想像的活潑友善,也有可能在課堂當中不願意

配合——如果志工是以施恩的姿態走進教室,很可能會有不愉快的感受。

這也是我前一篇提到「出發前要將自己歸零」的原因。跨越中心與邊陲的成見、放下片面的想像與同情,孩子就是孩子,都是在童年過程當中理當得到關懷、無條件被愛的孩子,城市的孩子和遠鄉的孩子沒有本質上的不同。沒有因為他是偏鄉的孩子,就應該表現出什麼面貌。(城市的孩子也未必等同於優渥,我在這些年的教學經驗中,看到了另一種城市中的偏鄉,這點往後另文書寫)

走進學校時,也是一樣的。明白我們是去服務,是去學習,但絕非做慈善或施捨,這個認知至關重要。

在拜訪學校的過程當中,我們常受到校方尊榮的款待。但我深深知道,每一次的拜訪,其實都是對校園裡恆常秩序的一種擾動,老師們必須放下手邊的工作來招待我們,暫停原本的課程進度來配合我們;而對校方而言,邀請素未謀面的我們入校,何嘗不需要承擔一些可能的麻煩或風險?

在偏鄉教育的這條路上,學校老師的長期耕耘支持著孩子們的成長,他們的教育專業和愛心熱忱,都是我所無法企及的,能夠入校服務,觀摩不同學校的校本特色、不同老師的班級經營、跟不同的孩子開啟對話,那都是難能可貴的收穫。

每一次服務,於我而言,都是珍貴的「教換」體驗,以教來換,換到的是在別地方不可能得到的知識見聞,以及與學校師生建立起的美好情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