歸零—在每一次出發前|小探老師省思札記 1
每一次出發去偏鄉分享課程前,內心總是有興奮、有期待,當然也有惶恐不安。
長期從事兒童的教學,我總是習慣先大致瞭解參與兒童的背景、程度等資訊,在腦海裡無數次沙盤推演上課的情況。
然而當我開始跟團隊一起走向一所又一所遠方的小學時,我發現這樣的方法不但不管用,甚且是有問題的。出發前的焦慮感就是來自於面對未知的學生、未知的環境。我深深知道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,對孩子的影響有時會很久很遠,播下充滿祝福的種子是我心之所願,但會不會有我沒有察覺到的言語或姿態,帶來的是負面的訊息?會不會我內心還有一絲驕傲、一絲偏見,讓我忘記來這裡的初衷?
初衷。
五年前,帶著課程去旅行的想法萌芽的時候,我的想法是:我想要去看看臺灣山上、海邊,那些遙遠的小學校裡的孩子,我渴望瞭解不同地方的文化、歷史,深深嚮往偏鄉小學的自然環境。我是去學習的,去「充電」的,而課程本身,是我與孩子們交換的禮物,主角始終是孩子們,而不會是我,不是我們團隊,也不會是課程。
我開始試著在出發前,將自己的想法歸零。不帶成見,不預設或假想孩子的模樣。所有教材教具教案都準備好了,在活動過程中,我唯一需要的是仔細的察覺教室內每一分幽微的線索,每個孩子所傳達出來的訊息,我要如何接與拋,一起成就美好的一個早晨。
這幾年陸陸續續拜訪了十幾所學校,每所學校的孩子都是多麼的不同啊!阿里山上性情溫清的茶農之子,台東海濱笑容比陽光還燦爛的棒球少年,高雄寶來的拉啊魯哇族孩子活力四射直到天黑都還體力滿點,又或者是花蓮東里那群為足球著迷的可愛孩童……他們是如此不一樣,並且超乎我所能想像。
也因此,每到一所不同的學校時,課程本身就被孩子寫入了一點新的可能性,長出新的面貌。
活動中分享梵谷的故事時,我們總會一起欣賞他畫的鳶尾花,一朵白色鳶尾花站在藍紫色的花叢中,看起來有點孤單,但卻又潔白美麗。身為與眾不同的少數,可能是辛苦的,但也是最獨特、最珍貴的。
有幸能夠見證每一個孩子的獨特與珍貴,我感到十非感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