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偏鄉孩子的巡迴書店
只賣不送——孩子們用文字來買書
偏鄉巡迴的旅程中,我「賣」書給孩子們。
不管是哪個學校,只要孩子們聽到那些又新又亮的書,竟然不是送給他們,而是要他們「買」,往往都吃驚的睜大眼,嘰嘰喳喳的鼓噪馬上在教室中迴盪開。連正在翻閱新書的學校老師都會忍不住抬頭,疑惑的看向我。
「是的,這些書,只賣不送!」
「可是我沒有帶錢!」 「要多少錢?」 「我也沒有錢~」孩子們非常擔心。
「我是個書店老闆,書當然是要用賣的。但我收的是比錢更有價值的東西,那就是『用心書寫的文字』。」
觀課的老師警醒的眼神這才放鬆了下來,露出了會心的微笑。
跟小孩們解釋什麼是「稿費」後,孩子們大多都躍躍欲試了起來。於是我們一起在梵谷玩寫作的課程裡扮演角色、跳舞畫畫、閱讀討論,三個小時後,每個孩子都完成了一定字數的寫作。
「書店區」展示著贊助人們貢獻的愛心,我運用大家贊助的資金還有小探索的偏鄉服務經費來「進貨」,每一本書都是細心挑過的,包含了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科學、數學、藝術、管理、性別教育、生命教育……等不同領域的書籍。
孩子們在排開的新書前一本一本翻閱,然後選了自己最有興趣的一本,用認真寫作的稿紙作為交易的費用,將它「買」了回家。抱著自己努力買來的書,孩子們可愛的臉上又增添了光亮。
行動書車構想的源頭
國中時,每當拿到十塊二十塊的零用錢,我總會認認真真的存起來,累積到一百二十塊後,就可以去金石堂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,然後珍而重之的帶回家,彷彿買到了全世界。
童年的我愛書成痴,但「買書」並非家裡能理所當然發生的事。父母都來自偏遠貧困的農村,十幾歲就隻身來城市裡打拚,然後成家立業。辛苦工作、日夜操勞,要在有限的收入裡撥出預算來買一兩本書給我們,那是件會引起家庭革命的事。但媽媽仍然咬著牙買了一套漢聲小百科給我和弟弟,還有三民書局的論語、老子和唐詩。
擁有一套書,那是多大的財富,漢聲小百科十二本,童年的我前前後後看了十幾遍,好像永遠都看不膩一般。國中時,迷了一陣子當時最紅的劉墉,我就這樣點點滴滴存著零用錢,兩三個月買一本,漸漸充實了我房間的「館藏」。後來不看劉墉了,迷上金庸武俠小說。金庸小說一本單價不匪,一時存不到,就想盡辦法借,借到書時也是想盡辦法偷時間看,看到幾乎都要背起來了。後來又愛上古典詩,開始收集月房子的「古詩今唱」系列,每買到一本,都要看個十來遍。
讀著自己親手買的書,是那樣的踏實、滿足,而那時讀進去的文字,也似乎不知覺地內化,成了我生命的一部份。
也許就是因為父母是偏遠鄉下長大的孩子,加上自己童年對買書的癡迷,讓我有了偏鄉巡迴書車的構想。
擁有一本自己付出努力購買而得且可以翻來覆去看十幾遍的愛書,在我成長中具有深遠的意義。
從居高臨下的給予,轉變成地位平等的「分享」
偏鄉旅行的開始,我不並是讓孩子「買書」,而只想著贈書。
五年前,去偏鄉旅行授課的想法萌芽時,腦裡就出現了行動書車的畫面,想像載著一車的新書去贈送給居住偏遠的孩子們。
當時對於「偏鄉」兩字還停留在很片面的認識,模模糊糊的把偏鄉等同於偏僻、弱勢、匱乏、純樸、大自然……等等概念,所以也把贈書當成一件自我感覺良好的善事來做。
但偏鄉二字,實在是太籠統了。真實開始巡迴旅行後,才體會到自己的想法有多淺薄。臺灣雖然是個小小的島嶼,但因為地形和歷史因素,即使只是相鄰的縣市、相距不遠的城鎮,都可能有著南轅北轍的歷史背景、文化底蘊。
居住在不一樣地方的孩子,各有各的特質和優勢。往往在跟他們聊天時,我會意識到自己懂的何其少、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多麼有限。跟不同孩子、或是學校師長聊到棒球、足球、野生動物、歷史知識、部落文化、茶產業、稻米……時,我都深受啟發。家鄉就是他們從小閱讀的一本大書,而那是城市長大的我所不曾閱讀過的,如今我帶著課程和書去,也只是把我所容易得到的資源與孩子們交換、分享而已。
那麼,要以什麼形式跟孩子們分享新書呢?
為什麼不送舊書
在這裡必須先說明,我自己是喜歡新書,也喜歡舊書的。一本書不會因為它被別人翻過、看過,就失去它的價值,在舊書攤尋寶於我而言一直都是快樂的事。
但我認為, 「將人們不要的舊書往偏鄉送」這件事,是違背這個計畫的理念的。不是「舊」不好,而是我不認為偏鄉學童就應該或只能接受別人「不要」的東西。
雖然我相信會有很多用心的贊助人,整理出真正想與孩子們分享的好書,但在實務上,我無法區分哪些贈書是用心準備的、哪些只是想淘汰的。
何況,從舊書中選書、淘汰書,不僅會是個有點複雜的工作,也怕任意淘汰會有辜負贊助人愛心的疑慮。
加上這些年深受NET封館讓弱勢家庭能入館挑新衣的活動啟發,我認為比起要孩子們被動地接受饋贈,讓孩子們能有主動挑選的自由和尊嚴是更有意義的。
孩子主動挑書之必要
在教學場域打滾多年,我早已歸納出「讓孩子討厭閱讀的五種方法」:
第一、強迫他們看大人覺得重要的書;
第二、強迫他們寫閱讀心得報告;
第三、否定他們愛看的書籍;
第四、規定每個人都要看同一本書;
第五、用考試和作業佔滿他們的自由閱讀時間。
為了不要達到讓孩子討厭閱讀的效果,以「賣書」形式帶書去偏鄉是目前為止我所想到相對較理想的方案。一來,我不希望孩子被迫接受他自己沒興趣的書;二來,我希望給孩子的書,是孩子是有發自內心的動力去閱讀的,如此才不會辜負了贊助人們的心意。這個方案有以下特色:
第一、書籍的種類儘量涵括不同領域,讓孩子自主探索與挑選;
第二、書本身就是寫作後的獎勵,不用另外寫心得報告;
第三、對於他們選的書,我會表達由衷的欣賞;
第四、每個人都拿到不同的書,可以互相交流;
第五、可以自由自在的閱讀,不用擔心老師還要拿來考試。
孩子們得到新書的反應
每個孩子得到書的反應,也不一樣,甚至常常出乎我預料。
曾經有孩子看完了他選的書,拿來還我。當下我以為他是在嫌書不好看,他不想要。壓抑內心冒出來的不悅(是的,我內心依然會有當下不自覺的傲慢),問孩子: 「為什麼你不想要帶走它呢?」
孩子說: 「帶走它?我可以帶走它?」
「是呀!這是你買的,當然可以帶走。」
孩子說: 「真的嗎?老師你在騙我嗎?這真的是要給我的?」
我說: 「當然,我沒有騙你。」
孩子的眼眶潮濕了,他說: 「我要帶回去跟弟弟一起看。」
原來,他從來沒有機會擁有一本全新的書。像是得到珍貴寶藏般,他小心翼翼的把新書放進書包裡,才開心的跟我道別。
當然,也曾遇到真的不想要書的孩子,嫌棄的說: 「我不想要書!我不看書!」
我說: 「你不想看書也沒關係,但還是可以買一本回去,說不定哪天就想看了?或者,你也可以分享給其他同學看呀!」
旁邊臉圓圓的小女孩陶醉的說: 「我真的好想要那一本《簡愛》啊!」
後來,圓臉小女孩擁有了自己買的《神探麥克狐》,還得到男孩送他的《簡愛》。男孩一臉無所謂的樣子,他還是堅持他不看書的初衷,但卻有了人生第一次慷慨買書送人的體驗。
看孩子們選書,也是件令我快樂的事。
一個男孩興奮的跟我說: 「太好了!我以後一定可以自己創業!」他買的是《我十歲,學創業》;也有孩子買了《十歲開始學專案管理》,我可以想像他馬上就會成為比我有條理十倍的管理者; 《噢!原來如此——有趣的鳥類學》被一個喜歡跟鳥講話的男孩開心的抱在懷裡;《莎士比亞》繪本則被兩個害羞的女孩帶走了;《西遊記》、 《三國演義》、 《紅樓夢》意外的非常受歡迎,我原以為它們會在眾多繪本童書中遭到冷落,卻沒想到陸續有孩子表達強烈的喜愛。
也有孩子許願,說他們想要跟運動有關的書,於是那就成為我下一次挑書時要加入的類別。
還有再進步的空間
「賣書」的過程中也不無遺憾,比如,因為帶去的書數量有限,有些孩子已經有想要買的書,但因為寫作速度慢了一點,喜歡的書就被別人買走了,他們會失望、難過,令人感到不捨;而買書的活動進行時,我通常還在協助寫比較慢的孩子完成作品,所以也無法跟孩子們更深入的聊聊他們選的書籍。
我想,這個巡迴書店,應該要再充實館藏,並且加入可以跟孩子「聊書」的志工吧!
常常想像那一本一本千里迢迢走進孩子家的書,不知是否有被悉心閱讀,孩子們是否從書裡得到了些什麼?目前我無由得知,也許未來再次拜訪學校時,會有機會問問他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