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內容介紹

梵谷是一位才華洋溢、個性率真卻又性格特殊的藝術家。在這系列的課程當中,我帶著孩子認識梵谷的生命故事,結合劇本表演、肢體動覺、創意繪畫、藝術寫作等內容,並延伸探討與孩子切身相關的生命教育課題。

一人一本角色扮演故事

偏鄉教學的一大挑戰在於:每一次入校,面對的都是不認識的孩子,要在短短三個小時內抓住他們的注意力,上的還是小孩最不喜歡的寫作課,我只能拿出我的看家本領–角色扮演故事。

輪流念故事,比聽老師上課好玩多了,這是我三年前的發現。當我開始為每一堂課寫一個角色扮演故事後,我便不再是講臺上唯一的講者,而是與孩子們共享講臺(舞臺)。因為有了有趣的故事情節,孩子們比平常更專注於閱讀文字,甚至會融入許多自己的表情動作,來呈現對角色的理解。而這也讓孩子和我的緊張、陌生感都瞬間降到最低,能夠在接下來的課程裡,探討更深入的內容。

手繪佈景沈浸式教學

有感於過去求學階段,學校教育並不重視美感素養的培養,因此在創辦小探索時,我便一直很重視教室主題佈置的美感和創意。阿寶老師(李芷瑜)手繪的大型布景,能讓孩子們甫入教室空間,就置身於美的情境裡,不知不覺中沉浸在故事的場景當中。

在一次次偏鄉教學的過程中,我也發現主題布景起了相當大的引導和聚焦作用。孩子們往往在進教室時就發出驚訝的讚嘆,不認識梵谷的孩子發出各種疑問,認識該名畫的孩子則開始侃侃而談,名畫布景儼然提供了一個超越於城鄉差異的對話場域,在那樣的時刻,我們忘記了彼此的差異,也忘卻了彼此原是相隔遙遠的陌生人。孩子們很快地就融入了名畫場景裡,成為梵谷故事中的可愛角色。

肢體動覺創意發揮

如何帶孩子欣賞名畫?又如何引導他們用文字來描述看到的畫面?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。

枯燥的講述肯定是喚不起興趣的,所以在「十二朵向日葵」這幅畫前,我邀孩子們一起跳向日葵之舞,每人用自己的身體詮釋瓶中的一朵向日葵。

孩子們站到了大大的佈景前,有人化身為昂然盛開的花朵,有人則變為垂頭喪氣的枯枝,有人是含苞待放的小花苞,有人則是背對鏡頭的綠色花萼。跟著音樂搖擺身體,從一顆小小的種子開始,發芽、茁壯、盛開,而後凋零,化為塵土。一朵花,有無數種觀看的角度,十二朵花,更有無限變化的可能。梵谷大量運用了當時的畫家最排斥的銘黃色,畫出了瓶中燦爛金黃、姿態萬千的向日葵。

在向日葵之舞中,我想要傳達給孩子的是: 「比起照本宣科,創作更需要勇敢跳脫框架。」以及「不要害怕嘗試,創作沒有所謂的對錯,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切的方式來表達想法。」

沒有人能規定你的舞要怎麼跳,向日葵也不會只有一種表現的方法,只要用心揣摩和嘗試,你就已經在創作之路上向前走了漂亮的一步。

觀察與討論

隨著故事的推進,孩子慢慢認識了梵谷,一個才華洋溢,卻又太過特別的畫家。

坐在阿寶老師畫的「鳶尾花」前,孩子們馬上就注意到了,在紫藍色的花叢中,有一朵白色鳶尾花份外與眾不同。

「你們最喜歡哪一朵呢?」有的人指著開得最大的一朵,有人指著躲在角落的一朵,也有人指著白色的那一朵。

「白色的鳶尾花跟別朵花不一樣,你覺得它美嗎?」「雖然不一樣,但還是很美。」大部份的小朋友都這樣回答,但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。令我訝異的是,不少孩子都會說: 「我覺得那朵白色的花,就是梵谷自己。」

我跟孩子們介紹了什麼是「思覺失調症」,並且說明梵谷因為生病的關係,會看到和聽到幻覺,加上本身就是很率直、天真,甚至有點固執的個性,讓他不太受歡迎。孩子們似懂非懂,於是我們一起看了「星空下的絲柏路」這幅畫,觀察畫家的筆觸,孩子們說: 「梵谷畫的線扭來扭去的,像是在轉圈圈。」 「是的,有人認為,梵谷因為生病的緣故,後來看到的事物都是在轉圈圈或扭來扭去的,你能想像那樣的生活嗎?」

邀請孩子們站起來,原地轉三十圈,坐下後再描述自己看到的世界有什麼變化?

「地板變得斜斜的。」

「老師在我眼前轉來轉去!」

「所有東西都一直往右跑!」

「我連站都站不穩!」

「好像有東西一直在震來震去!」

我問他們: 「這感覺好玩嗎?嗯,只有三十圈,應該滿好玩的。那,如果你的一天中有一個小時,世界都像剛剛那樣旋轉,你還能當一個『正常』的人嗎?如果是一整天呢?如果一次有一個月呢?」

「嗯……我覺得不可能。」 「太難了……」討論到這裡,孩子們都若有所思。

「我們不知道梵谷生病時看到的世界是不是這樣,但發病一定是很難受的。也許梵谷很難跟一般人好好相處,也是因為生病吧……」

如果孩子們在這時已進入認真思考狀態,我會接著再問他們一個問題: 「你有認識你不太喜歡的人嗎?覺得他的行為你不喜歡?噢!別告訴我是誰。 」

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開始想說些什麼,他們腦裡肯定出現了某個自己不喜歡的人。

「會不會,這位同學有特別的行為,是因為他可能正在承受別人無法瞭解的困難呢?我們沒辦法逼自己喜歡對方,但想想無法控制自己也不被瞭解的梵谷,也許那位你不喜歡的同學,也不是故意要有特別的行為呢!能夠這樣想,至少就不會那麼生對方的氣吧!」

在群體生活中,個人的「差異」可能帶來優勢,但也伴隨著排擠或歧視。我衷心盼望這樣的討論,能夠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些什麼,在成長的過程中,能夠對自己的獨特感到自信,對他人的獨特則溫柔以待。當然,這也是我自己仍然在學習的。

畫旋轉的星星

課程來到最重要的環節–畫旋轉星星。

在唐麥克林的「Stary Night」歌聲中,孩子們一起在代表夜空的紙上畫出旋轉的星星,可以模仿梵谷的畫法,也可以自己發揮。

揮灑的當下,往往可以看出孩子們截然不同的性格。有的孩子是豪放派,大筆一抹就是結構紮實的大星團;有的孩子是婉約派,細細描出點點星光;有的孩子小心謹慎,儘可能的照老師的示範畫得有模有樣;有的孩子自由奔放,外星人、火箭、蝸牛和小狗一起升空。

畫畫是我帶孩子寫作前的重要暖身,在這個從講課過渡到寫作的環節中,孩子們不知不覺間已打開創作模式,在接下來的寫作活動當中,他們會發現自己比以往都還輕鬆,能夠自然地寫出自己的經驗與感受。